分类导航
- 在福建泉州南安市石井镇,郑成功纪念馆前游人如织。今年正值郑成功收复台湾380周年,这位从泉州走出的民族英雄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作为明末清初著...
- 在福建泉州南安市英都镇,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洪氏宗祠见证了当地望族的兴衰。这里走出了明末清初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,这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近日再次成为学...
- 在福建泉州永春县五里街镇,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祠堂静静矗立,这里是南宋名相留正的故里。今年恰逢留正诞辰890周年,泉州市启动了一系列文化保护与研究项目,...
- 近日,泉州洛阳桥畔的蔡襄纪念馆迎来参观高峰,馆内新增的"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迹展"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。展览通过珍贵文物、历史文献和多媒体技...
- 近日,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设的"五代闽国历史文化展"迎来参观热潮,其中"开闽功臣"留从效专题展区备受关注。展区内通过场景复原、文...
- 在泉州府文庙新落成的"泉州历代名人馆"内,唐代著名文学家欧阳詹的专题展区近日成为文化爱好者关注的焦点。展区内精心布置的唐代书房场景和欧阳詹...
- 清晨四点的西街巷口,"林记元宵圆"的第三代传人林永福已经开始揉制糯米团。他选用当年新收的蓬莱米,在石臼中反复捶打至能拉出三指宽的米膜。&quo...
- 清晨六点的龙宫菜市场,62岁的王美玉正在挑选当天最新鲜的白萝卜。她手中的铜刀轻轻划过萝卜表皮,"要选这种带着泥土的,皮厚肉紧的才经得起发酵"...
- 清晨四点的涂门街老巷,"国记牛肉羹"的第三代传人黄文国已经开始处理当天现宰的黄牛肉。他手持特制双刃刀,顺着肌肉纹理将牛后腿肉切成蝉翼般的薄...
- 清晨五点的蟳埔渔市,63岁的黄阿婆正在水泥台面上撬海蛎。她手中的牡蛎刀精准插入贝壳缝隙,手腕轻转间,饱满的蛎肉就滑入清水盆。"要选蚵壳边缘发青的...
- 午后四点的西街飘起独特香气,"阿焕姜母鸭"第三代传人蔡国栋正将二十多只陶瓮整齐码入砖灶。每只瓮里卧着三斤重的正番鸭,铺着足有三指厚的南安老...
- 清明时节的泉州古城,78岁的吴金妹正在老宅天井里摊制润饼皮。竹匾上的面团在她手中划出完美的圆弧,铁鏊子升腾的蒸汽里,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饼皮渐渐摞成雪白...
- 在泉州晋江入海口,72岁的陈阿婆每天凌晨三点就着月光赶海,她的塑料桶里很快积满扭动的星虫——这种学名"可口革囊星虫"的海洋生物,正是制作土笋...
- 清晨五点半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泉州西街的骑楼,63岁的黄美玉已经掀开了那口直径一米二的铝锅锅盖。乳白色的高汤在蜂窝煤炉上翻滚,她将捆扎成束的闽南面线轻...
- 6月23日上午,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掌声不断,随着中英双语版《外籍人员在泉服务手册》的正式发布,这座世遗古城再次向世界递出国际化服务的"新名片"...
- 清晨五点的泉州古城,街巷里飘散着一种特殊的香气,那是面线糊独有的温暖味道。作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早点,泉州面线糊承载着这座城市数百年的饮食记...
- 在泉州古城的街头巷尾,清晨的海风总会裹挟着一股特殊的香气——这是海蛎煎独有的味道。这道看似简单的闽南小吃,实则承载着泉州人六百余年的海洋记忆,近日...
- 6月17日上午,泉州市文旅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,2025"寻味泉州"暑期文旅消费季活动将于6月25日正式启动。本次活动将向全国游客免费赠送10万份泉州...
- 6月17日上午,泉州市文旅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,2025年"海丝泉州·欢乐一夏"暑期文旅消费季活动将于6月25日正式启动。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文旅盛宴将...
- 在泉州这座千年古港,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,有一位致力于用藏品讲述历史的守护者——吴加增。作为泉州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"文艺两新"工...
最新推荐
- 2024-04-171美方释放积极信号:特朗普预期中美谈判进入收官阶段
- 2023-05-252特朗普力推 关税替代所得税 引争议 经济学家警告可行性存疑
- 2022-04-283关税飓风下的逆袭:中国跨境电商订单量逆势激增
- 2022-04-2242025年泉州3天2夜深度游攻略
- 2022-04-155暖心出院!全城牵挂的断指男孩踏上回家路
- 2020-04-276泉州 五一 文旅大戏启幕:世遗+非遗+科技打造沉浸式文化盛宴
- 2019-04-247商务部严正回应美国关税胁迫行为:反对单边霸凌 捍卫多边贸易体制
- 2019-04-18891.62亿元文旅综合体落地泉州丰泽 打造 海丝展示窗口 新地标
- 2018-04-209白宫紧急组建跨部门工作组应对对华关税危机